「人間煉獄」這句成語,本指人間痛苦得跟地獄一樣,陳登武卻有另一種解讀。
以報導形式撰稿恐有心無力,畢竟對岸的人物採訪不到,事件經過就算真相還原,相關人物的心境也不好掌握。儘管情報組織最終被破獲,最後行動失敗,但畢竟事關機密,事件本末並未公開——但也不完全是祕密,因為有個關鍵人把它寫出來且出版成書,記者李志德就以此為本,透過採訪相關人士,蒐集資料,再輔以虛構、想像、推演,寫成好看的小說。
這樣的小說,虛虛實實,身為讀者,如何區別真假?如何參照小說與史實,對應小說所影射的人物?建議專心讀小說就好,事後再參考資料,查查怎麼回事。雖然不敢過度期待李志德成為台灣的勒卡雷,但是很期待持續朝這方向創作,畢竟這類題材很少人能寫。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有時加入一些想像,一些虛構,便名正言順變成小說,像張愛玲寫《小團圓》,很多人就要去對號連連看,什麼人是什麼人?想從中看到許多八卦和秘密。李志德寫《叛國者》小說,資料或來自前述的出版物,或透過各式可公開或不可說的管道,另外家學也有助力,李志德的父親是情報局的解碼員。
但以人物為主,出場者一多,某些情節又難免重覆,致使結構顯得蕪雜,節奏易被打斷,經過再三琢磨,才以如今面目呈現。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專訪】《叛國者》作者李志德:我們這樣白白被壓迫幹嘛?中國就是一個太好的題材啊 【小說】《叛國者》推薦序:一個人「叛國」與否,從來就無法簡化為這人是否「愛國」 從90年代兩岸諜戰,到2047年落在淡水河的第一枚飛彈——他們在島嶼書寫戰爭小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關於如何進行時間規劃,在第五章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我自己就受到高效逃避所蠱惑,躲避重要的大事,不斷去做一些簡單的小事,這些小事要花的心力比較少,當然也就不會帶來什麼重大成果。想想看,你真的有辦法把信箱裡每一封郵件都從頭到尾認真讀完嗎?嗯,不可能吧。行動上的長久改變,必須來自於思想上的改變。若想獲得心靈平靜,就要先接受以下的事實:要做的事情比我們擁有的時間還要多。
我的確整天都在做事,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我們曾有許多目標和夢想,最終卻讓位給瑣事和平庸,這是多麼可悲啊。
從這類拖延症最後造成的損害來看,它無比真實。」高效逃避的真正危險之處在於,它沒有盡頭,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就像英國歷史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所說的:「只要還有時間,工作量就會一直不斷增加,直到所有的時間都被占滿為止。患有「高效逃避」症狀的人,會把不重要的事情都弄得很緊急,而有「優先分心」症狀的人,則會誤以為只要是緊急的事情都非常重要。例如,工作量太大時,這類忙得像蜜蜂一樣的人打開爆炸的電子信箱,常常會從頂部的第一封信開始,一封信、一封信地往下回。
「優先分心」的症狀最常發生在高效的人身上,他們總是最忙碌、最能幹,與責任感最重。正如那句來源不可考的老話所言:「若沒有自律的專注,充其量也僅是在執行日常瑣事罷了。不用說,這絕對不是個好方法,而且極有可能會出錯。為了實現我們迫切需要的專注,我們需要管理自己的三個基本層面,也就是:思想、言論和行為。
舉例來說,你可能工作非常有效率,但只要到了該支付帳單的時刻,你就會想盡辦法拖延,直到情況失控。事實證明,新一代聰明的工作人明白,最重要的工作技能並不是知道自己該做哪些事,而是知道不該做哪些事情,並且專注於關鍵目標。
或者你的財務狀況很好,卻總想盡千方百計來拖延打掃家裡。3. 消耗專注力的優先分心 第三種類型的拖延,也是經常沒有被注意到,而且往往會影響那些一心想實現目標的人。
他們有太多的電子郵件要回、太多會議要參加、太多目標要追逐,還有家庭事務和其他責任,導致他們開始失去對自身效率的控制。正如我的朋友,知名作家大衛.艾倫(David Allen)所說的:「我們都沒有去做深知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不斷在最新發生、最顯眼的事件之間疲於奔命。如果你覺得生活正被無意義的日常瑣事絆住,那就醒醒吧。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正在這個問題上掙扎,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都至少有一件事情上會發生拖延的狀況。你對這種高效逃避的概念是否感同身受?你是否曾經忙於枝微末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多數人都會這樣,因為這就是「電扶梯世界」的運作方式。在本書中,會分別在本章至第五章談到這三個層面,但我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專注於我們的思想,因為腦中的想法永遠跑得比具體行動要快。
我的效率看似很高,但其實都是無效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但他們還是允許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不太重要的任務上。
」 我們公司為數百名客戶提供顧問服務,而我們的經驗是,現在聰明的工作人都知道,自律是指專注於最重要的事,學會放下細枝末節,並能接受把不太重要的任務推遲到適當的時間你對這種高效逃避的概念是否感同身受?你是否曾經忙於枝微末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多數人都會這樣,因為這就是「電扶梯世界」的運作方式。
正如那句來源不可考的老話所言:「若沒有自律的專注,充其量也僅是在執行日常瑣事罷了。先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嘈雜的聲音,才能讓它們都安靜下來,或者至少能把它們降為某種低鳴。
」高效逃避的真正危險之處在於,它沒有盡頭,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就像英國歷史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所說的:「只要還有時間,工作量就會一直不斷增加,直到所有的時間都被占滿為止。如果你在做的事情沒有明確的目標或結果,那就不要再做了。正如我的朋友,知名作家大衛.艾倫(David Allen)所說的:「我們都沒有去做深知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不斷在最新發生、最顯眼的事件之間疲於奔命。」每個拖延症員工會讓雇主每年損失超過一萬美元。
但其實,拖延症造成的影響不只在商業領域,對個人的傷害可能比你想像中來的更多。」 我們公司為數百名客戶提供顧問服務,而我們的經驗是,現在聰明的工作人都知道,自律是指專注於最重要的事,學會放下細枝末節,並能接受把不太重要的任務推遲到適當的時間。
集中思緒,激發巨大改變 全球暢銷書和電影《祕密》重新教育世界成功的基本原則,讓我們知道我們能成為我們所想的人,專注於什麼,就會帶來什麼。之所以危險,是因為這類拖延症沒有被大家意識到,而且非常細微,幾乎難以察覺,只是如果一直渙散下去,成果當然也不會是好的。
我一開始是在自己的行為中發現這種拖延模式,而我稱之為「高效逃避」。我做了該做的事,但卻沒有去做對的事情。
患有「高效逃避」症狀的人,會把不重要的事情都弄得很緊急,而有「優先分心」症狀的人,則會誤以為只要是緊急的事情都非常重要。我的效率看似很高,但其實都是無效的。從這類拖延症最後造成的損害來看,它無比真實。我們曾有許多目標和夢想,最終卻讓位給瑣事和平庸,這是多麼可悲啊。
關於如何進行時間規劃,在第五章會有更詳細的說明。他們有太多的電子郵件要回、太多會議要參加、太多目標要追逐,還有家庭事務和其他責任,導致他們開始失去對自身效率的控制。
如果你覺得生活正被無意義的日常瑣事絆住,那就醒醒吧。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但他們還是允許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不太重要的任務上。
「優先分心」的症狀最常發生在高效的人身上,他們總是最忙碌、最能幹,與責任感最重。第一種是典型的拖延症,也就是有意識地在拖延自己該做的事。